摘要:通過何休來解釋董仲舒的春秋學,是歷代注釋者共同遵循的方法。近來有學者從學理上否定了這一路徑,認為董學未明的癥結(jié)正在于此,力圖突破何休的框架另立新說,并舉"遠近內(nèi)外"問題為例。本文從該例證出發(fā),闡述新舊兩種解說,分析出新說錯誤的原因在于誤解了何休的"義例"。以此廣論何休的"義例"與董仲舒"《春秋》無達辭"觀念之間的關系,重申"以何解董"的方法論問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nèi)容涉及的欄目:本刊特稿、啟示與理性、中國特色自由貿(mào)易港研究、法學、文學等。于1983年經(jīng)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