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1971-2016年河西走廊東部代表站的地面觀測資料、NCEP 2.5°×2.5°月均地面至300 hPa高空資料,2006-2016年民勤逐日07和19時每隔10 m加密高空資料,分析了近45年河西走廊東部冬季沙塵暴天氣的年際變化特征。同時選取2016年11月兩次沙塵暴天氣過程從天氣學成因、物理量場及近地面邊界層特征等方面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近45年河西走廊東部冬季沙塵暴日數(shù)呈減少趨勢,產(chǎn)生大風沙塵天氣的主要原因不僅與大型冷暖空氣強度及環(huán)流形勢有關,還與冷鋒過境時間、日變化、近地層風速和干濕程度關系密切。夜間至早晨近地面逆溫厚且強,大氣層結穩(wěn)定,削弱沙暴強度,而午后到傍晚,逆溫薄而弱,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性強,加強了動量下傳和風速,增強沙暴強度。近地層越干,風速越大,沙暴越強。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氣象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紀念顧震潮先生百年誕辰、論文、技術交流、天氣、氣候評述等。于1975年經(jīng)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