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综合久久97,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在线,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影,国产1024精品免费视频

      1. <sup id="ujilt"></sup>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通俗音樂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6:19:31

          序論:在您撰寫通俗音樂鑒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通俗音樂鑒賞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音樂鑒賞水平 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新策略 培養(yǎng)情趣

          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音樂教師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鑒賞課程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筆者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及時總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學心得,并獲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評,現闡述如下,與各位同行共斟酌。

          一、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于放大自己的主導作用,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主角”,而且是唱“獨角戲”的“主角”,為了將教材所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能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只是要求學生進行強行記憶與重復訓練,而在音樂鑒賞課堂上,教師并不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上,而是滔滔不絕地講解樂理知識,介紹曲作者,甚至照本宣科地講解音樂的表現內容等,使得學生還沒聽到音樂之聲,其思維與想象力已被限制于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架之內,從而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使得學生在音樂鑒賞課堂中所學到的只是死記硬背的基本知識,長此以往,便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尊重每個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使得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精神煥發(fā),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鑒賞過程。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例如在準備進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播放抒情而優(yōu)美的音樂,或充滿動感的歡快音樂,從而在一開課就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功營造歡快而和諧的教學氛圍,此外,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上,還可以積極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各抒己見,讓學生能夠不拘一格地說出自己對于音樂的親身體驗與感受,然后,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使得學生能夠自由愉快地鑒賞與體驗音樂之美。教師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積極營造自由民主、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音樂鑒賞中不僅體會到音樂之美,更體驗到發(fā)現之美,從而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同時,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

          二、創(chuàng)新音樂鑒賞教學策略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那么,學生會覺得音樂鑒賞課程味同嚼蠟,從而失去積極參與的動力。鑒于此,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上,應從教材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力求創(chuàng)新,以優(yōu)化課堂,提高效率。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教案的精心設計,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精心安排,為學生的音樂鑒賞留出更大空間,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大膽說出新思考,敢于提出新問題。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春江花月夜》時,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雖然高中學生的鑒賞水平尚有不足,并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學生在教師的巧妙提醒下,仍然能夠品味出《春江花月夜》中那皓月東升、夕陽西下、洞蕭輕吹、魚歌唱晚、水云深處、點點遠帆的音樂之美。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手段,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與參與熱情,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yǎng)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

          當今社會,不同的音樂“流派”,魚龍混雜,其中,怪異而缺少真實美與內涵的音樂,往往會受到好奇心強烈的中學生的追捧,而許多音樂精品,卻被一些學生認為不美,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人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鑒于此,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在不斷提高自身審美修養(yǎng)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身音樂鑒賞水平,從而對于學生的音樂鑒賞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思想,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并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首先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通過對學生的“考察”,了解到學生的審美產生“偏差”的原因一般來說有這樣兩點:一是高中學生心智尚不成熟,他們對于音樂的“追求”并不是因為音樂之美,而是由于在娛樂媒體的“狂轟濫炸”下所產生的盲目“追星”和盲目跟風,二是緣于教師的音樂鑒賞教學內容比較單調,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不能引發(fā)學生共鳴,因此,學生更容易被不良的審美情趣影響,置音樂中的精品于不顧,卻狂熱于缺乏內涵的通俗音樂。鑒于上述原因,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巧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通過多感官的“刺激”,引導學生欣賞與鑒賞《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經典之作,以及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等西方音樂大師的作品,讓學生受到高尚音樂的熏陶,讓學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音樂之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tài)欣賞等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藝術作品,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創(chuàng)新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策略,養(yǎng)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從而為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第2篇

          自1996年7月29日國家教委《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通知后,全國各類大學增設了越來越多的音樂選修課程。公共選修音樂課的開設旨在提高非藝術類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藝術素養(yǎng),進而達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目標。隨著經濟、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的不斷進步,現行的音樂鑒賞教材部分內容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我國高職類院校辦學宗旨主要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更強調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容易忽視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學生自身也有輕視此類公共選修課的趨勢。這一現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綜合素質的提高,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探尋合理的解決對策則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以影視劇音樂鑒賞為音樂欣賞課的切入點,因其綜合性更強,更加貼近學生,會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更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教學互動,有利于開展分層教學,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發(fā)揮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樂鑒賞課的現狀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樂選修課幾乎無一例外將《音樂鑒賞》作為開課首選,旨在通過欣賞音樂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一些規(guī)模大的學校,公共選修開設課程較為細致、多元,即使很小眾類的音樂課程也能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學生群體;而相對于一些起步較晚的高職院校,因處于辦學初級階段,師資、學生數量有限,加之學生之間的音樂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這在客觀上也決定了音樂公共選修課的開設類別不可能很細致,承擔著美育重任的《音樂鑒賞》課程的質量在這類學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F行《音樂鑒賞》課程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中外優(yōu)秀經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樂基礎性知識,試圖通過音樂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別是學生們喜歡的現代流行音樂的內容分量很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的話,這類傳統(tǒng)教材會讓學生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從心理上就會產生排斥。如果以《影視劇音樂鑒賞》為切入點會讓學生從心理上更易接受,產生共鳴。因為影視劇是一種比較大眾化的娛樂類型,其音樂既有古典音樂的深刻,又有流行音樂的通俗,二者與一定的劇情、畫面結合更具親民特質,更貼近現實生活,況且結合劇情欣賞也不易造成聽不懂的現象。內容選取得科學、合理的話,可以將《音樂鑒賞》教材的大部分內容巧妙的滲透進去,潛移默化間就完成了教學目標。隨著課程的改革和體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選修音樂教育的視野也需要與時俱進。目前《影視劇音樂鑒賞》我國只有極少數的傳媒及影視類院校已經開設,大部分高校公選音樂課仍然以傳統(tǒng)教材《音樂鑒賞》為主。

          2.自筆者任教高職類學生的音樂公共選修課以來,發(fā)現選修學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學生是抱著混學分的態(tài)度,覺得這類選修課又不是專業(yè)課,對就業(yè)又沒有什么明顯的益處,只要輕松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學生的音樂審美傾向比較單一,基本只對流行音樂有興趣,對于音樂其他類別,特別是古典音樂、民間音樂、戲曲基本沒有什么興趣,課堂上也很難產生共鳴。而影視劇音樂結合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內容的表達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畫面,視聽的結合賦予了音樂更加直觀、立體的特質。課堂教學應該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影視劇音樂鑒賞作為音樂欣賞課的切入點,首先從心理上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消除了距離感。

          二、開設影視音樂鑒賞課的理論支撐

          鑒于上述現狀,如何讓高校公共藝術類的欣賞課更加趨于合理、規(guī)范、人性化?這個問題也早已進入學界同仁們的理論研究視野,國內學界對這一課題的探索為《影視劇音樂鑒賞》課的開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如曾宏華《高校音樂公共課中滲透影視音樂教學的意義》、陳晨《淺談影視音樂如何輔助大學音樂教學》楊佳君《論大學生影視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郭婧《古典+流行=時尚――從影視音樂談起》韋民《淺談影視音樂的價值與魅力》、張紅穎《淺談影視音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郭強《影視音樂在大學音樂欣賞課中的作用》、左建新、張譯文《音樂欣賞課中的影視作品應用》、吳躍華、閆輝《論影視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實現條件》、張達生《讓大學生在電影中體驗音樂的美》、溫洪青《談影視音樂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淺談影視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等眾多學術論文充分肯定了影視劇音樂在大學生音樂藝術素質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以及現實意義;另外,鐘春明的學位論文《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調查研究》、吳曉燕的學位論文《選取電影音樂在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微探》、沙欣的學位論文《獨立學院音樂欣賞公選課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為個案》中除肯定了影視音樂在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對此課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課程的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可行性探討,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實際操作奠定了學理基礎。

          三、影視劇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整合

          1.將傳統(tǒng)音樂鑒賞課的內容滲透在影視音樂中開展教學,首先課程名稱使學生從心理上會樂于接受,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對古典音樂、戲曲、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距離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鑒于大多數學生音樂審美趣味狹隘、單一,只對流行歌曲有興趣,不利于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得以綜合提升,使課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優(yōu)秀的影視劇音樂包含有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及西方的經典音樂,內容豐富多樣,雅俗共賞,更容易產生共鳴,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譚盾的電影音樂將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結合西方現代作曲技術,使作品既有東方神韻,又不失現代感,巧妙地詮釋了中國式東方哲學,在國際樂壇贏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電影《臥虎藏龍》中,譚盾將絲竹與戲曲的元素發(fā)揮得恰到好處,音樂在配器上選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烏與鐘類、西洋管弦樂器等,中西音樂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將中國音樂元素展示于國際舞臺,效果震撼;在電影《夜宴》中因為臺詞較一般電影偏少,音樂的分量顯得尤其重要,許多部分是靠音樂渲染氣場和情緒,這對于作曲家來說也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別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讓人過耳難忘了,作曲家除了運用民族樂器,還將這首壯族古老民歌經重新編曲和配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歌曲僅有短短的六個樂句,根據劇情通過變奏、配器、男女聲的演唱等使其有了豐富的層次與表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充分向聽眾展示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如果離開電影這個媒介,特別是目前的90后大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和戲曲尤為疏離,對這類音樂作品,學生會從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電影,不知不覺間學生就隨著電影音樂走入其間,受到感染,會突然發(fā)現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等還是蠻好聽的,有著其獨特的魅力。陳凱歌執(zhí)導的電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為證明自己學有所成而苦練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離開了劇情純粹讓學生欣賞這個作品,就沒有這樣好的鑒賞效果了。影視劇音樂的綜合性很強,融合了聽覺、視覺、文學、戲劇、詩歌等藝術,優(yōu)秀的影視音樂更是情感、道德、價值觀的體現,更直觀地體現了音樂藝術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對此,早在2008年就有學者張紅穎撰文《淺談影視音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指出:“影視音樂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和廣泛社會學價值,對提高大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绷硗猓坝耙曇魳凡粌H對人們的心靈、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藝術感受力得到升華,使他們在精神上、心理上、行為上處于和諧的健康狀態(tài),擁有平衡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雹?/p>

          2.將傳統(tǒng)公共選修音樂課的音樂鑒賞課授課內容優(yōu)化、整合,增加現代輕音樂、流行音樂以及近年來熱播的部分影視劇音樂的內容,并將傳統(tǒng)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滲透在雅俗共賞的影視劇音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學生都有收獲,進而提升學生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捌胀ǖ拇蟊娡痪邆鋵I(yè)的音樂知識,欣賞起大部頭的交響樂、歌劇等往往有困難,但是電影的畫面、故事為大眾欣賞電影中的音樂提供了理解的條件?!雹谥挥欣斫饬耍艜谛闹辛粝律羁痰挠∠?。其實,影視劇音樂中不乏交響樂這種配樂形式,如《指環(huán)王》《亂世佳人》《阿拉伯的勞倫斯》《泰坦尼克號》……依托影視劇為媒介,結合特定的劇情,學生們會有聽懂了的感覺。動畫片《貓和老鼠》里面的配樂甚至還有肖邦的圓舞曲,靈動的音樂與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劇情交織在一起,定會在學生心里留下難忘的印象。音樂鑒賞課程里通過感性的對比聆聽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樂觀念、音樂審美、音樂思維方面的異同,這部分內容如果沒有很好的媒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學生要么被動地依賴老師的講解,要么根本就沒興趣思考,不利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如果以影視劇音樂為媒介,學生體驗到中國音樂較為含蓄細膩的審美與西方音樂強調矛盾、沖突,注重音樂的戲劇效果,進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觀念。近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執(zhí)?》第13集中出現的《驚鴻舞》具有濃厚的中國宮廷音樂風格,音樂主要的演奏樂器為古琴、古箏與笛子,歌詞是曹植的《洛神賦》,舞蹈是水袖舞,音畫結合,古韻濃郁,可以令學生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古典音樂的神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古琴的文化意義,深化、拓展音樂鑒賞的內涵。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才有了引導他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提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感性、娛樂的較淺的審美層次上,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境界。

          四、結語

          伴隨著時展,經濟、教育改革的推進,高職類公共音樂鑒賞課程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根據新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做相應的調整。當今社會更加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國家、社會新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怎樣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綜合素養(yǎng),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題,對此,本文探討了高職類音樂鑒賞課程在新形勢下,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以雅俗共賞的影視音樂鑒賞為切入點,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釋:

          第3篇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音樂鑒賞課 現狀分析 發(fā)展對策

          當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審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綜合類大學中,藝術公選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在所有藝術類公選課中最受學生歡迎。

          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開設對象為非音樂專業(yè)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強音樂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授課方法、課目設置多元化、加強課程改革對推動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現狀分析

          1.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前高校培養(yǎng)綜合素質大學生的教育要求。

          伴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性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yǎng),一專多能成為選擇的標準。從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培養(yǎng)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是高校發(fā)展的基礎。但培養(yǎng)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軟硬實力兼?zhèn)?,既有?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彰顯個人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則是高校謀求自身發(fā)展的重點。因此,音樂鑒賞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2.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代大學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學生渴望成才,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亦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提升,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有主觀愿望。這種愿望從追求個性張揚,正向積淀成熟魅力而邁進,這一發(fā)展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再滿足本專業(yè)學科知識的默默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廣泛涉獵人文藝術、體育等學科培養(yǎng)自身多才多藝的綜合能力?!案哐乓魳贰痹谏鐣l(fā)展中也正由少數人的純粹的“藝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平臺,成為人們證明自己個人修養(yǎng)的標尺之一;大學生愿意通過音樂鑒賞課提高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

          3.目前音樂鑒賞課內容的基本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大多以名作賞析為主體,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歷史時期、地域特點、風格流派劃分單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各單元的名作賞析均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并貫穿相關音樂常識、人文知識,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作品并延伸到課外審美實踐中。

          存在問題: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溝通交流和專題問卷調查,結合實際教學效果發(fā)現雖然課程內容的設置將音樂的發(fā)展重要階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傳統(tǒng)”;學生對有關曲目都有耳聞,也能夠認同這些名曲的欣賞意義;但缺少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拉美音樂、潮流人物等,與時代貼近不夠,內容設置呆板,缺少“時尚”及“雅趣”。雖然學生喜愛的未必是高雅音樂的代表,但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理由,自然也就成為音樂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內容。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明顯反映出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想要了解音樂知識,但傳統(tǒng)的內容專業(yè)性太強,不容易理解,而學生自身又對流行音樂缺少甄別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4.目前音樂鑒賞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及存在問題。

          針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為了上好音樂鑒賞課,任課教師都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多元化的視聽展現,每一個專題都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導入(如中國民歌賞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聲《勞動號子》),力求課堂教學簡潔直觀。在賞析音樂作品過程中,淺音樂技法分析、重音樂人文交流,即盡可能地把每一首音樂作品作為散文、抒情詩賞析,使學生通過情感共鳴認識到音樂的美,實現心靈的升華。

          存在問題:音樂作品本身雖然有其主題,有其表現的思想內涵,但它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抽象藝術。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彼?,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應該是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欣賞方法,從官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性欣賞的不斷升華,然后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對自我的心靈沖擊與靈魂凈化。據問卷調查統(tǒng)計(以西安在校大學生為例):在高中上過正規(guī)音樂課的學生不足10%,在初中上過正規(guī)音樂課的學生不足50%,大多數學生沒有樂理知識基礎、不識譜,聽覺上沒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師僅憑借課堂講授、知識點的灌輸只能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引導。實際的音樂鑒賞課堂不同于音樂會,不同于CD播放,一是課堂上只欣賞片段,二是學生以前未必聽過,感官刺激不足、情感體驗無法得到共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所以賞析課其實是無賞淺析。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降低知識標準,在課堂上隨意播放一些不經甄選的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通俗的音樂劇等,如此種種均與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的音樂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對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1.課程內容改進的設想。

          首先,以往總是基于學生沒有音樂基礎等思想,對所有曲目的賞析過程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不懂之處永遠不懂。由于不懂之處太多教師講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終收獲甚微。其次,課程涉及曲目內容過多,僅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古今中外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內容龐雜,學生不易疏理。再次,為了吸引學生,引入過多逸聞趣事,影響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關注。故在以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設想做以下改進:第一,在音樂作品賞析之前深入淺出,以實例對照學習基礎樂理知識。第二,曲目數量減縮,著重分析重點作品且分析透徹反復聆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礎上學會聆聽音樂。第三,將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有機結合,并針對工科、理科、文科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2.課程教學方式改進的設想。

          (1)加強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結合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及討論。討論學習是一種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是習慣就需要培養(yǎng)。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也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學生不習慣討論或對作品一無所知、言之無物而很少有人參與,沒有氣氛此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無法調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技巧調動學生積極性,如設置預聽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課前準備交流資料等以保證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實施。

          (2)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教師與學生網絡教學溝通,二是學生專項課目的心得交流平臺。網絡交流學習可以使學生縱向延伸既有知識,橫向拓寬未知領域;同時,教師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習更具實效性;再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個人知識技能的提高更多地來自于同伴之間的獲取,這一點教師望塵莫及。

          (3)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即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講授。有這樣一節(jié)課:教師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堂課效果非常好,老師的導語一結束立即就有學生要求上講臺,上臺的學生大多精心準備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紹的是巴赫的《G弦詠嘆調》,她是在電影《七宗罪》中聽到的這首旋律,非常喜歡,隨后查找樂曲出處再截好視頻,粘貼樂曲相關資料,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很多學生口才很好、講述條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不時贏得在座聽講同學的掌聲及喝彩。這正體現出教與學互動的實效性,歷來教學互長,教與學的角色互換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

          三、對音樂鑒賞課的多元化課目設置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得出:音樂鑒賞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為媒介實施“教師所要講授的”,最終使學生經歷“深入了解自身所喜愛的”這樣一個藝術實踐過程。因此音樂鑒賞課應拓展延伸設置多元化的課目??砷_設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的“音樂入門”綜合課,亦可開設針對學生興趣的“歐美流行音樂”鑒賞課,還可開設時尚的“影視音樂賞析”課及崇尚傳統(tǒng)的“戲曲音樂”鑒賞課、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樂志”,也可將“中外名曲賞析”分成“中國音樂作品賞析”及“西方音樂鑒賞”兩門課程,等等。

          音樂的美好可以帶給更多的人以歡樂。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傳給聽眾,使他們如醉如狂地歡欣鼓舞。”(《論崇高》)因此通過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聽覺;以杰出音樂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內心情感的表述引發(fā)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最終達到普通高校產出“專業(yè)素質過硬”、“人文素質優(yōu)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2]卓菲婭·麗莎著,于潤洋譯.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0.

          第4篇

          論文摘 要: 面對新形勢,廣大音樂教師要開動腦筋,選取健康、優(yōu)秀、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作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有益的引導,從而達到提升審美的教學目的。

          流行音樂(Pop Music),即通俗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現多指爵士音樂、搖滾樂、通俗歌曲等。流行音樂具有娛樂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點,貼近生活,易于接受。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顯的變化:開始對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強。學生對流行歌曲的喜愛是符合他們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這種對歌曲的喜愛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流行歌曲能否走進課堂?如何引導學生把審美的目光從表面的五彩斑斕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樂殿堂?

          事實上,音樂教師已不再可能是社會音樂資源的壟斷者和唯一提供者,教師的職責與功能必須轉換,轉換成為利用音樂資源的指導者、學生音樂生活的指導者。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讓音樂教育從冰冷的理性回歸到溫暖的人性。在德國,普通學校音樂課的基本準則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從電臺、電視、錄像、唱片等媒體中挑選音樂的能力,以便音樂融入學生的個人生活世界。而我們忽視的恰恰就是為學生將來一輩子學會與音樂打交道的本領,忽視了提高國民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yǎng),以興趣為基點的原動力。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引進音樂藝術的廣闊領域,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接觸更多的音樂形式,有民族的、古典的、有流行的,甚至將它們糅合在一起,使學生享受到音樂藝術所給予的無限樂趣。

          一、激起學生的音樂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就指出:“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既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動力,同時亦是學生在音樂上持續(xù)發(fā)展,終生熱愛音樂的根本保證?!苯滩纳系母枨m動聽,但總唱難免會有些厭煩;而流行歌曲則以其新鮮的感覺吸引著學生,使學生能積極且精神飽滿地學習,如果在這個狀態(tài)下講授一些重點內容和知識,復習一些常用的理論則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各種類型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嘗試導入學生們熟知的流行歌曲,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新知識的信心,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藝術來吸引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能否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彈一首優(yōu)美的通俗鋼琴曲,或跳一段流行的街舞,就完全可以把學生吸引住。

          其次是所選的教學內容要吸引學生?!傲餍幸魳贰辈粦撝皇橇餍懈枨拇~,還應包括通俗鋼琴曲、經典影視音樂和影視歌曲、輕音樂等。教師在教學中甚至可以引入流行街舞等流行元素。對于“流行音樂”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感興趣是肯定的,關鍵還在于對教學內容的正確篩選,讓學生接觸到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有動感十足的《雙節(jié)棍》,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東風破》、《花田錯》,這三首歌曲雖是流行歌曲,但是配器很有特色,在樂曲中能大膽地使用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等,教師可以將這樣的歌曲引入民族樂曲的欣賞課中,激發(fā)學生的欣賞興趣,以及對于民族樂器更廣泛的認識。再比如在學唱或賞析京劇唱腔的曲調時,可以加入周杰倫的《霍元甲》,在欣賞云南風味的樂曲時可以播放鄭均演唱的《灰姑娘》,這首歌曲的前奏非常富有云南特色。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云南歌曲旋律的感知。還有諸如恩雅、陳美的通俗器樂曲等。

          流行歌曲的融入只是中學音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切不可將其當作提高學生興趣的靈丹妙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聚焦點仍應投射于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按照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努力把教學內容教好,教生動,教得學生樂意去學習。教師了解、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必須培養(yǎng)、發(fā)展、拓寬學生的興趣愛好,逐漸將他們的興趣愛好引導到更廣闊的領域。

          二、以情促情,尋找共鳴

          我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來進行滲透,使其與課本歌曲和欣賞曲產生“美感共鳴”,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

          比如上《綠色家園》這一課時,我給同學們放了一首騰格爾演唱的《天堂》,聽后,同學們的感觸頗多,有的說:“聽著那歌曲的旋律,仿佛自己親身真的來到了那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草原?!庇械恼f:“聽著那歌曲的旋律,使我剎那間想起了自己久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薄型瑢W聯想到:藍天,青草在今天多么可貴,但要想把藍天,青草永遠地保持下去,必須加強全社會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總之,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不能強迫的,只有讓學生在自由、自覺的享受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獲得情感的滿足和愉悅,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心靈的凈化而樂意受教。

          三、比中審美,提高認識

          很多流行歌曲中有提倡環(huán)境保護的,有倡導人間獻愛心的,有呼吁全社會關心父母的,有贊美偉大祖國的,還有表現愛國的,像這些內容健康向上、曲調優(yōu)美動聽的經典流行歌曲,我積極在課堂上向學生推薦。我認為,多聽這些好歌不但能提高他們鑒賞流行歌曲的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對美的感受。如歌曲《青藏高原》就以高亢嘹亮的音調,曠遠悠長的節(jié)奏,優(yōu)美舒展的旋律,令人深思的詞意,將人們帶到了雪域高原和那夢中的香格里拉。該歌曲所具有的那種攝人心魄并令人為之贊嘆的美,確實能起到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可以給教師提供十分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的教學空間。當我問同學們哪一首歌最能表達出“人間處處真情在”的主題時,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愛的奉獻》?!蔽覇枺骸盀槭裁??”“每當唱起這首歌,使我們聯想起了手拉手援助災區(qū)人民時的一個個動人場景,曲調深切感人。”像這樣的流行歌曲,內容好,曲調優(yōu)美,又能在學生們中廣泛流傳,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使音樂課堂充滿了活力。

          鼓勵學生對所聽的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要提高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鑒賞能力,首先要相信學生。我曾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請學生來談流行音樂,喜歡流行音樂的什么?那節(jié)課,學生紛紛講述了自己喜歡流行音樂的原因,比如喜歡周杰倫的學生說:“我喜歡周杰倫是因為他的歌曲風格多變,有的是說唱風格,有的是爵士風格,有的是中國民族風格。他是一個集作曲、作詞、制作、演唱為一身的多面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聽到這樣的評價既感到驚訝又感到興奮。驚訝的是學生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只是喜歡明星們酷酷的外表和與眾不同的音樂,而是能從音樂的角度出發(fā)有了自己欣賞的體會和感受。

          當然,對于那些內容不好,嘈雜或是軟綿綿的,對學生的發(fā)展起不到積極作用的流行歌曲,我則通過比較,以此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他們能在我的正確引導下,初步具備對于流行歌曲美丑、優(yōu)劣、良莠、高下的識別能力,鑒別出哪類流行歌曲可聽,哪類流行歌曲不可聽,從而能在健康、活潑的氣氛中感受流行歌曲。

          四、挖掘新資源,拓寬新視野

          運用新課程理念,挖掘和開發(fā)課程資源。從音樂教學的角度看,高年級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感受體驗與探索創(chuàng)造的能力增強,其音樂學習領域有必要拓寬,接觸的音樂曲目需要更加豐富。我在完成現有教材內容的同時,運用新課程理念,挖掘和開發(fā)課程資源,每學期增加了兩課時有關流行音樂的內容。

          這些內容,有的需要教師犧牲大量的業(yè)余時間去收集資料,準備素材;有的需要學生課前收集大量的資料,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內容。在這準備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又使學生學會了怎樣學習音樂,主動去探究、去辨別,從而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

          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簡單地隨大流,而是有選擇、有目的地將那些健康向上、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優(yōu)秀作品引入課堂。通過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我發(fā)現師生距離更近了;通過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民族、民謠、校園民謠、外國流行音樂……),學生的音樂視野拓寬了,接觸了多元的音樂文化信息,并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藝術需要百家齊放、百花爭鳴,不拘一格地將流行音樂引進課堂教學,豐富教學資源,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和藝術審美能力,是初中音樂教學的必然趨勢。新課標為教師在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適應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建議,以新課標為指導,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真正使學生做到學習音樂、喜愛音樂、選擇音樂、享受音樂。

          參考文獻

          [1]彭紅梅.對大陸當代流行歌曲的立體透視.音樂探索,2000,(01).

          [2]莫煜紅.當前低級流行歌曲對學生危害及對策.中小學音樂報,2001.12.

          [3]秦德祥.走出兩難境地——“流行歌曲進課堂”面面觀.中小學音樂教育,2002.5.

          第5篇

          關鍵詞:多元;全面;興趣

          一、課題的提出

          時下課程改革正向廣度和深度推進,但在新課程理念的轉變以及具體操作的方式方法上,傳統(tǒng)固有的不良影響還清晰可見,極大地影響課程改革的深入。這種影響在高中音樂課程評價方面尤為明顯,體現為評價技能化專業(yè)化、評價方式單一化等。這種片面的、單一而機械的評價行為背離了課程改革的初衷。為此我在高一年級開展了音樂鑒賞課學業(yè)評價方式方法實踐,構建多元、全面和有效的學業(yè)評價體系,探索一條落實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理論依據

          1.“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其目的在于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fā)展;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通俗化?!?/p>

          2.“對學生的評價應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還應考查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如: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tài)度、參與程度及合作能力;音樂的感受體驗能力、表現能力、評價能力、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p>

          三、實驗假設

          在一個學年的教學中采用觀察法、問卷法、論文法、測驗法、創(chuàng)作法、表演法等方法,對學生的學業(yè)進行全面而立體的評價,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與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學生將會在這個輕松、平等和富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入音樂審美狀態(tài),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創(chuàng)造美的愿望,最終有效地落實課程目標。

          四、實驗變量

          1.自變量

          采用觀察、談話、問卷、提問、討論、唱(奏)等方式將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過程,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加以記載、匯集,結合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研究性學習、測驗等方法,構建全面的學業(yè)評價體系。

          2.因變量

          學生參與音樂鑒賞學習的態(tài)度、程度和學習效果。包括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wěn)定的興趣和愛好、探究性學習能力、音樂鑒賞能力。

          五、實驗原則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結合教材內容,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表演、習作展示等方式作為形成性評價,學期末測試作為終結性評價。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方面表現,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杰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學習能力等,是定性評價的主要內容,要用較為準確、形象的文字進行評價,對學生在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舞蹈和戲劇等方面的藝術表現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難易程度和數量等進行定量評價。

          3.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

          主要以班級音樂會、現場或撰寫音樂評論、演出照片和錄像錄音的展示等方式體現。

          六、實驗過程

          1.實驗對象:實驗班、對照班兩個班。

          2.實驗內容:音樂鑒賞課上、下兩個學期的學業(yè)評價方式方法。

          3.實驗方法:實驗班采用全面、多元評價方法與對照班進行對比實驗。

          4.實驗步驟

          (1)準備階段:制訂實驗方案和計劃,制作各種評價表格和問卷等相關資料。

          (2)實施階段:第一學期為試驗段;第二學期為實驗段。

          (3)總結階段:一個學期。

          七、實驗結果分析

          1.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學生們大多喜歡音樂,但不一定喜歡音樂課。原因有二:其一,通俗音樂大多個性時尚、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很能打動年輕人的心;其二,傳統(tǒng)的音樂課大多以傳授知識為主,重教輕學,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也主要集中于音樂知識和技能方面。以音樂欣賞為例:考試內容大多是知識性內容的考查,甚至干脆是單純的技能考查。這不僅考非所學,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甚至對音樂失去了原有的興趣,逐漸遠離了曾經喜愛的音樂。

          本次實驗前半期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對照班情況依舊,實驗班則是另一番場景:聽課認真了,參與多了,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多了。相當多的學生課余主動和教師談起了他們的欣賞趣味,和教師一起分享自己精彩的音樂博文……從以往的被動和冷漠,到實驗班的熱火朝天,關鍵就是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傳統(tǒng)課堂單一、機械、封閉的課堂組織和評價方式,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班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懷,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句名言,興趣既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動力,也是學生在音樂上持續(xù)發(fā)展、終生熱愛、學習音樂的根本保證。

          2.探究性學習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實驗班幾乎每節(jié)課都設計了大小不一的探究性環(huán)節(jié),如“古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假如你是莫扎特的后半生”“當下流行音樂體現個性了嗎”等。結果出乎意料:從以往局限在課堂教學,向家庭、網絡和社會的延伸,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和整理資料,進行深入鑒賞和分析,得出課題結論,繼而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寫成評論:或制作成圖文并茂的網頁和多媒體課件。學習期間有的研究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責任感,開發(fā)出“粵劇的再認識和發(fā)展”“搶救民族音樂文化”“廣東咸水歌的現狀”等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有的用自導自演的DV錄像、廣播劇、舞臺劇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體現出來……當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課堂上展示的時候,學生們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悅和無比的成就感。當我們總在抱怨音樂課不好上時是否會想到我們的教學行為習經忽視、限制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呢?在實驗班同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體現的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能力、分析能力、表現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并追求的目標嗎?

          3.體現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核心理念,同時兼顧了知識與技能教學

          課程改革全面展開后,出現了諸如不識譜、很少歌唱、不懂樂理等問題,于是出現了“以審美為核心”還是回歸“以知識技能為重心”的爭論。傳統(tǒng)音樂教學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被證明不適應學生的音樂認知規(guī)律以及當今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潮流,但是“以審美為核心”并不意味著放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它們都是音樂鑒賞教學三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班在組織過程性評價中,非常強調音樂鑒賞時聆聽體驗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和創(chuàng)編表現評價,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反復地聆聽和體驗,產生情感共鳴,最后用自己的語言、歌唱、演奏、舞蹈律動、創(chuàng)編表演等展現音樂。這個過程既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老師和同學們的評價鼓勵。學生在這里經歷的就是一個完整而全面的音樂審美過程。在興趣的牽引下學生有別以往地樂于接觸各種音樂知識與技能,因為這是理解、編創(chuàng)、表現音樂的需要。結果便是音樂審美和音樂知識技能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總之,在整個實驗期間學生的精神面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確實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這種全面、多元的評價方式能具體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值得進一步實踐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淳,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8

          第6篇

          (1)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多種定義。威廉斯認為流行音樂“1)意味著為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2)處在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比較之中。3)用于描述一種人們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著大眾媒介通過商業(yè)利益對人們的強力”?!吨袊蟀倏迫珪魳肺璧妇怼氛J為流行音樂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綜合以上界定,我們認為流行音樂,專指那些在我們當今生活中廣泛流傳、內容通俗、貼近生活,主要為青年人所喜歡,且伴有較強商業(yè)目的的音樂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指的是吸收、借鑒和利用了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特點,高雅含蓄的流行音樂歌詞。

          2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產生與發(fā)展。古典美歌詞是伴隨著流行歌曲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個人專輯《淡淡幽情》(1983),收錄的12首歌曲的歌詞全部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里的名作。此外,還有香港的詞作家黃霑的作品《滄海一聲笑》和《梁?!返取?0世紀90年代有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白云深處》《巴山夜雨》和黃安作的詞作《新鴛鴦蝴蝶夢》等。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fā)展,21世紀的詞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樂人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詞,如《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現了霍尊的《卷珠簾》,被劉歡譽為“具備大家閨秀風范的中國風”。(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特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長處,語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體化、人文精神大眾化,給人帶來獨特的美感享受。與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毫無意義,創(chuàng)作低俗、浮躁、無病、沒有邏輯、無聊煩瑣,意義表達模糊、感情表達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鮮明對比。(3)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樂歌詞的創(chuàng)作中,不少詞作者嘗試著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運用于歌詞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從側面間接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運用古典文學詩詞。這類形式以鄧麗君為代表,如《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獨上西樓》的歌詞出自《相見歡》等。在這之后,又陸陸續(xù)續(xù)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如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散發(fā)著濃厚的古典文學的清雅意境,最終成為經典歌曲而廣為流傳。2)化用古典文學詩句。作詞家在創(chuàng)作中,將古典文學中的美詞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優(yōu)美,更符合時代特點。例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借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3)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或意境。詞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把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特點,巧妙地用于現代的白話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上海灘》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學的形式與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詞,《發(fā)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東風破》等。這類歌詞通過詞中的意境或情境,體現了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的關聯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現狀

          根據掌握的文獻,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麗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上。由于研究點處于文學和音樂的交叉領域,研究者們有從音樂學角度出發(fā),有從文學角度出發(fā),還有從文化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fā)來研究的。而對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來加以研究。對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章分類后,可以得到關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曲的研究現狀。對于鄧麗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音樂方面的研究,如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黃金蟬、揭冰《鄧麗君音樂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探析——以古典專輯<淡淡幽情>為例》、陳奕虹《鄧麗君音樂中的美學研究》、彭英姿的碩士論文《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等。二是文學方面的研究,如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莊宏道《一縷芬芳,幾絲情愁——聆聽<鄧麗君歌曲精選80首>的隨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國風”歌曲的研究性論文,有以下幾類:(1)音樂學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國風”——傳統(tǒng)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學研究。例如,宋秋敏《試論周杰倫專輯中歌詞意象的古典化傾向》、趙瀾濤《日月潭洗青瓷——淺析周杰倫歌詞對古典詩歌的傳承》、羅涵的《從文學與語言的角度分析周杰倫成功的原因》、段麗的《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等文章從古典詩詞出發(fā),闡釋中國古典詩詞對以“中國風”為代表的現代流行音樂歌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中國風”歌詞如何繼承古典詩詞和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3)文化學研究。例如,黃彩萍《返回古典與文化鄉(xiāng)愁——方文山歌詞的文化闡釋》、曹軍英《論方文山歌詞中的文化意蘊》等論文認為方文山創(chuàng)作“中國風”歌曲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4)社會學研究。例如,馬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趙[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 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dylw.net]樸的《從“西北風”到“中國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流行音樂影響芻議》等論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傳媒、明星影響力、聽眾的審美趣味、創(chuàng)作者的觀念以及音樂方面分析“中國風”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綜合以上,從文學角度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文獻還很缺乏,尚存在較多的研究空間。參考文獻: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會的詞匯山.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35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chuàng)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評論,2007(7).

          晨楓.中國當代歌詞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湘潭大學,2011.

          第7篇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頻繁,分值漸增??梢娢膶W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yōu)質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 理論 ,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tài),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fā)生聯系。”(《文藝的大眾化》)可見,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部玻硺渎暎?、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爸弥又少狻凹粗弥诤又少狻边@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 學習 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fā)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比绻麅H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 內容 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fā)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 方法 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 中國 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yǎng)》(朱光潛)、《散文的 藝術 魅力》(佘樹森)、《現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jié)、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 發(fā)展 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guī)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應用 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所構成的框架完善與否將決定文學鑒賞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記》,小孩讀出的是八十一難的驚險、孫悟空的神通等,而專家讀出的是情節(jié)模式的變幻莫測、人物塑造時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說:“頭腦最簡單的人可以看到情節(jié),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與性格沖突,文學知識較為豐富的人可以看到詞語的表達方式,對 音樂 敏感的人可以看到節(jié)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聽眾則可以發(fā)現某種逐漸揭示出來的 內容 意義”(《文學 理論 》)。文學閱讀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的內存圖式與文本(作品)圖式進行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圖式來同化新刺激時,便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以求適應)。姚斯認為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新文學作品之間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每次對新作品的接受,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經驗再產生新的接受意識,這就造成“視野的變化”。皮亞杰倡導的發(fā)生認識論也認為,就一般而言,個體每遇到新刺激時,總是試圖以原來圖式去同化,若獲得成功,便產生愉悅,而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圖式無法同化刺激,個體便會作出順化即調節(jié)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認識上的新的平衡。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認識只有在同化與順化、暫時平衡與新的平衡交替過程中逐步深化。相應地,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不斷調整、重組,日臻完善,鑒賞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樣的文本圖式才能使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產生變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熟知的先在審美經驗與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 藝術 性。”反過來說,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越有利于內在圖式的重組與完善,越能提高鑒賞水平。而“通俗或娛樂藝術作品的特點是,這種接受美學不需要視野的任何變化,根據流行趣味標準,實現人們的期待”??梢?,閱讀言情、武俠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是難以提高鑒賞水平的,必須經常、反復閱讀經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所以,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蔽覀兤綍r進行文學教學,不能僅把課本當書本,要讓學生將課本與《語文讀本》結合起來 學習 ,更要自讀新大綱中規(guī)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課外閱讀推薦書目”,甚至更多的經典作品。

          總之,只有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積累語文、生活知識和文學、審美知識,大量反復地閱讀經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認知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培養(yǎng)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豹去勺加亙

          @②原字扌加守

          優(yōu)發(fā)表網友情鏈接